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7年12月22日,苏俄和...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7年12月22日,苏俄和德国的和平谈判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大斯克正式举行。苏俄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而德国代表团长屈尔曼却提出了综合性条件,要求占有被德军占领的大片俄国西部领士。1918年2月9日,德方宣称他们的条件是绝对必须接受的。第二天,苏俄代表团长托洛茨基发表声明,拒绝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同时宣布结束对德奥的战争,并准备复员俄国军队。德国遂中止谈判,并于2月18日向苏俄发动进攻。几天之内,德军占领了大片领土,逼近首都彼得格勒。2月23日,列宁提出立即签订和约,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列宁的建议。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贏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列斯特和约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列斯特和约的积极影响。

 

(1) 背景:日本发动侵华事变后,西南与西北边疆的战略地位逐步上升,为加快边疆教育发展以实现抗战建国战略;借机加强对边疆社会的控制与渗透;为应对战后教育复员中的师资流失。 特点:形成了提高薪金待遇、解决生活困难与补助考察进修的政策体系,具有保障边疆教师家庭生活与促进职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2) 评价:为解决师资匮乏问题起到一定作用,促进了边疆教育特别是边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但优待政策出台时间较晚,难以保证真正落实;加上30—40年代时局影响, 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边疆教师的生活并未得到大幅提高 【解析】(1)由材料“1917年12月22日,苏俄和德国的和平谈判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正式举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苏俄保卫政权的需要;苏俄的巨大让步;德国军事进攻及外交施压。 (2)由材料“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粉碎了协约国企图利用德国扼杀苏俄的阴谋;使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巩固政权赢得时间;为后来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创造了有利条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开始用西法练兵,但军装未曾改易,且军服颜色醒目,款式宽松。1898年,袁世凯建议对官兵的服制作出规范化要求。1905年,新军服以军衔制取代旧的官阶制,但是军衔标识的纹样依然保留了传统元素。1912年,袁世凯谕陆军总长“再定军服”,明确指出要“详考西法”。袁世凯死后,军服改革陷入混乱。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军服才逐渐统一。1936年正式颁行的《陆军服制条例》对陆军服制的颜色、制式、章式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变革后的军常服多选择土黄、茶青、灰色与草黄色等自然色。军服结构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便于运动,更加舒适美观。军衔制及其相应的标识进一步完善,使将士等级更易辨别,更加有利于作战指挥。但是,大多数军人没有先进的理想和信仰作为引导,导致这场变革未能全面、彻底、健康发展。

——摘编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军服图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至民国时期军服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至民国时期军服变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整体化”或者“一体化”较为准确地勾画了世界历史大潮的一般流向。世界历史进程还有一个由整体到分散的碎裂化过程。如果把世界历史纳入全球整体的宏观视野,我们就会看到,人类历史是在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他们之间互相制约平衡、交错互动,使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动态性、曲折性、周期性和阶段性。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盛唐时期,刘知几的《史通》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他认为,官修史书致使个人的史学思想及见解不能充分发挥,因为史馆著作取禀宰相监修的意旨,取材不合当时的要求,或为时所忌讳的,都要删去;主张写史应当“直书”,反对歪曲史实,做一个正直的史家应该有“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的气概;在总结前代史学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具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方可成为“史才”。“才”,是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学”,是指各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文献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以至自然知识。“识”,是指史家的器局和胆识。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认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他呼吁“史界革命”,认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并指出造成旧史陈腐落后的根源,正在于完全违背国民意识和进化观念。“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致使旧史简直成为二十四姓之家谱,是墓志铭、相斫书、蜡人院的偶像。这些批评虽属过当,却打中要害。他的理论与正在酝酿的革命潮流相合拍,宣告了新史学时代的到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和梁启超的史学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史学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1929年11月初,斯大林宣称农村发生了“根本转变”,农民已经“整村、整乡、整区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农庄了”,集体农庄是农村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这一表述

A. 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B.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C. 说明斯大林模式确立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查看答案

1911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规定每一届议会期限从过去的7年缩短为5年。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议员权力逐渐弱化

B. 议会与选民间距离缩小

C. 议会制度开始形成

D. 政党之间斗争日趋缓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