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续录》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毕沅的一份奏折:“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
A. 导致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局面
D. 迫使政府推行均田制度
西周时期,农官对劳动者进行严密监管;春秋战国时期,农官对劳动者的监管放松。这表明
A. 统治者对农业重视程度下降
B. 农官的职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C.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D. 农业管理制度出现了倒退现象
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
A. 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B. 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
C. 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D. 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
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
A. 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B. 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 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D. 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期
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
B. 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 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C. 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