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
A. 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 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 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 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蒸汽和电力作为19世纪两种主要动力,成为两次工业革命标志性产物,它们
A. 都源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B.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都是科学家反复实验的结果
D. 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跨越性发展.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 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 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 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C.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