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 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 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 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 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 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 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 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夏言传》载世宗时上疏言:“今陛下维新庶政,请日视朝后,御文华殿阅章疏,召阁臣面决;或事关大利害,则下廷臣集议。不宜谋及亵近,径发中旨。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绝壅蔽矫诈之弊。”“帝嘉纳之”。[夏言: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上述材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极大增强 B. 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C. 明朝内阁的权力超过皇帝权力 D. 明朝皇帝具有很好的民主精神
明代沈思孝曾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藏。”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
B. 晋商组织的发展出现新特点
C. 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
D. 晋商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A.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