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隋朝长安城 B. 唐朝长安城
C. 北宋汴京 D. 明朝苏州
齐景公于公元前516年请教晏婴如何巩固统治,晏子回答是“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不失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齐景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秩序与商业发展相关
C. 商人的身份地位变化频繁
D. 齐国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唐代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击鼔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到宋代,废除了以上规定。这表明宋代
A.市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B.放松了对“市”的时空限制
C.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D.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 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王守仁说“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又说“四民异业而同道”。与他的观念相吻合的时代现象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C.徽商“贾而好儒”风气形成 D.明清学术彻底背离传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