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提出的背景是:
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论为英国的殖民地
②一战后,英国在印度继续制造宗教矛盾
③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人民反抗采用镇压和欺骗策略
④印度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B. 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 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 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孙中山曾题一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个!”此挽联是为了悼念
A. 陆皓东
B. 秋瑾
C. 宋教仁
D. 黄兴
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 义和团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孙中山说:“……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上
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并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成功,皆
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
①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②完成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
③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为一谈
④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孙中山遗嘱中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核心主张是
A.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C.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