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请,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材料二 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 ” 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 ,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
——《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
材料三 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 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山东的洋布、洋货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4)材料四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认识。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带来严重阶级分化 ④工业化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如下),表中体现的经济变化及其影响 是 ( )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 各国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 各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