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从材料可知
A.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有当地一句谚语:“当的穷,六月里骂长工。”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这反映了当地
A. 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租佃关系下地主的无奈
D.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A. 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
B. 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 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据此可知
A. 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B. 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
C. 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
D. 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