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A 【解析】马克思认识到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马克思从棉布的制成角度来说明,工人和农民等都是社会有用的人士,由此关注到了解决民生问题,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故A符合题意;民权主义才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借鉴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但同时也使之得到了发展,故C不符合史实;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主张,故没有可比性,所以D不符合史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

A. 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 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 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 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查看答案

“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从材料可知

A.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查看答案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有当地一句谚语:“当的穷,六月里骂长工。”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这反映了当地

A. 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租佃关系下地主的无奈

D.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