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合群云者, 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救国。”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相同点:都主张以民族主义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 (2)原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影响: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3)认识: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1)问,联系材料中梁启超的相关观点“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联系材料中孙中山的相关观点“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相比较可知,二者都主张用民族主义建国,都反对大汉族主义,都主张用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也有不同之处梁启超用进化论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则更强调共和精神。 第(2)问,从材料中“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以1919年为分界线”联系1919年相关的史实可知这一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联系相关史实可知,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时提出了三大政策,进行国共合作。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要结合孙中山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思想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说明思想变化要与时俱进,所以本题可以从“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角度组织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 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 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 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 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其《现代世界史》中认为,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下列属于德意志民主成分的是()

A. 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

B. 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C. 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D. 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查看答案

20178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这里断绝了是因为()

A. 参众两院接近全票通过法案,总统无权否决

B. 最高法院有权禁止总统使用否决权

C. 总统只能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法案是否生效

D. 参众两院能够再以2/3以上票数否决总统的否决

 

查看答案

下表是2006年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比较表,它反映出的问题是

A. 科技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B. 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C. 世界经济格局已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D. 对外技术依存度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查看答案

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4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这表明罗马法

A.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 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C. 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

D.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