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元代·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致令则布于下,郡...

《元代·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致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

A. 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

B. 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

C. 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

D. 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掌握军政大权,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可知宣慰司是受命于行省,介于行省和郡县之间的机构,故A项正确;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不是管理宗教的机构,故B项错误;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可知宣慰司不是中书省外派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宣慰司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故D项错误。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宋宰相杜范在描述宋朝的政治制度时说:“凡废置予夺,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得以缴驳,台(御史)、谏(谏官)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由此可知他认为这一制度

A. 确保了君主决策的正确性

B. 起到了消除君主专制的作用

C. 体现了君臣共治的理想

D. 军国大事均由朝臣议定

 

查看答案

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

A. 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 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

C. 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 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

 

查看答案

《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据此,对汉、唐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 汉代由宰相独揽一切统治大权

B. 汉代相权严重威胁皇权

C. 唐代制度比汉代更利于巩固皇权

D. 委员制从根本上制约了皇权

 

查看答案

就北魏“均田制”,著名学者黄仁宇做了如下的归纳:“魏之‘三长’、‘均田’以及(其后)各朝的‘府兵’,都系用‘间架性的设计’作基础,也就是先造成理想上的数学公式,广泛地推行于各地区。行不通时,互相折衷迁就,只顾大体上在某种程度上的可行,无意以条文作主,凡事认真。这种办法施行至公元775年安禄山叛变时,已不能继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政府制度在实际推行中受挫

B. 材料分析出唐朝灭亡的原因

C. 黄仁宇否定三长均田府兵制

D. 材料认为政府执行力度不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