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反映了百姓一词含义在东周前后的变化;东周以前,百姓多指贵族、帝族;东周后,百姓多指平民布衣。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宗法制的逐渐瓦解,C符合事实和题意,正确;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BD两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并且在英国,特别是在苏格兰,创立了有力的共和主义的政党。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材料二 仅仅在研究这些多少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而且,甚至在基督教的领域中,这种宗教色彩,对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来说,也只表现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十三世纪起到十七世纪止;同时,这种色彩不能像费尔巴哈所想的那样,用人的心灵和人的宗教需要来解释,而要用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教和路德教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举例说明。

(3)综上所述说明16、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宗教改革中最能体现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是

A. 路德宗教

B. 加尔文宗教

C. 英国国教

D. 法国国教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16世纪,欧洲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 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 一场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C.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 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查看答案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