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 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一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一一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

 

(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任答两点可得 成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2)新变化:被动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明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概括归纳得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变化,材料信息有所涉及,但还应当联系所学,才教材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只能根据所学,从时代背景探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突出特征来分析说明。 (2)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等信息,以及联系所学,时代背景与材料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等方面来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西方文明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冲突也有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拉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摘自文池《思想的灵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观点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近代人文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查看答案

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

综合

理工农医

师范

其它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A. 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B. 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

C. 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D. 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查看答案

1991年《当代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指出不问姓“社”姓“资”口号的流行,会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拖上绝路。文章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深化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改革亟需打破意识形态束缚

D.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

 

查看答案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共产党首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中国发展和建设已取得的成就是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B. 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

C.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

D.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查看答案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次全民参与的民歌创作高潮,民众创作出了不计其数的诗歌。如“生产竞赛当战斗,干活心里乐悠悠,机器转得像闪电,要把英国落后头。”“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须半杆烟。”这一运动出现的背景是

A. 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D. “百家争鸣”方针得到贯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