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提出了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的理...

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提出了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的理论。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明确提出历史学家应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西方史观的变化表明

A.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B. 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C. 冷战影响了史学研究

D. 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方史观从以西欧为中心到全球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这一变化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中心的转移,故A项排除;B项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冷战是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中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C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后,宣布退出欧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总统大选中鼓吹“边境筑墙,提高关税”等以美国国家利益至上的言论。这些现象说明

A. 世界的经济已然呈现多极化

B. 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C. 全球化阻碍了民族国家强大

D. 逆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占主流

 

查看答案

据史载,汉代每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称作上计。材料表明汉代政府建立上计制度的目的是

A. 登记户口征收赋税

B. 整顿财政强化监管

C. 监察地方控制封国

D. 考核官吏肃清吏治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二战爆发后,挪威立即宣布中立。德国于9月2日宣称绝对尊重挪威的领土完整。事实上,挪威的中立的确对德国有利。德国平时要从瑞典输入600万吨铁矿石,其中有一半要经由挪威西部的不冻港纳尔维克。只要挪威维持中立,则运输铁矿石的德国船只就可能自由地出入该港,并沿着该国西岸航行。该航线也使英国难以封锁德国。

1939年12月,苏联进攻芬兰,英法两国开始讨论援芬问题。英国拟定派兵登陆纳尔维克的计划,以援助芬兰为借口,真正目的是想支配瑞典的铁矿。法国人也希望在北欧开辟新战场以牵制德军。1940年1月10日希特勒决定于1月17日发动西线大攻势的作战计划落入比利时人手中,迫使德国不得不重新拟定计划。1月20日,丘吉尔在一次广播中呼吁中立国基于对国际联盟公约的义务,自动与英法合作以对抗侵略。4月-6月,德国发动挪威战役,占领挪威。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军曾以挪威为基地越过芬兰进攻苏俄,未能达到其目的。此后仍继续把超过50万人的兵力和大量物资留在挪威。直到战况逆转,德军捉襟见肘时,这支兵力始终不曾抽调。1945年5月8日,挪威境内50万德军便不曾放一枪就向联军投降。

——摘编自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1)根据材料,简析德国发动挪威战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挪威战役胜利对德国的战略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早在19世纪20年代(前后),仍然控制议会的英国贵族就为维护声誉而颁布了若干改革提案,用于帮助工人阶级。……1819年和1833年的《工厂法》中对雇佣童工做出了限制,并且规定童工至少在工作地点接受一点教育。(但是,9岁孩子在工作日从事8小时苦力,13岁的孩子一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6天都视作完全合法!)

妇女和10岁以下的男孩在1842年以后就不允许在矿井工作了。在这之前,大部分又苦又累、对任何人而言都非常危险的地底采矿工作都是由妇女和孩子完成的。在大部分纺织厂,体力远没有耐力和敏捷来得重要。妇女和孩子身材娇小,可以自由灵巧地穿梭于拥挤的织布车间,并且他们对工资要求比男子要低得多。在1833年法令颁布之前,年仅7岁的孩子做12-13小时的轮班是很常见的。法令颁布后,那些童工家庭经常出来反对和阻挠改革……真正实质性的改革立法措施在20世纪初才颁布。

1842年,由埃德温·查德威克起草的一篇前瞻性报告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他描述了贫民窟的恶劣环境,以及如何通过现代污水处理系统和净化系统改善环境。但是直到1858年霍乱大恐慌出现,伦敦处于污水传播疾病的致命威胁时,人民才采取行动。之后,中上层阶级意识到,虽然像霍乱这样的传染病最先在贫民窟出现,但是他们可以而且将会传播到其他居民区,因而进行下水道系统改造。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在19世纪为改善工人阶级状况而进行的努力和结果。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真正实质性的改革立法措施在20世纪初才颁布”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国外现代化研究状况

国内现代化研究状况

20世纪50年代

现代化研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迅速兴起。关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受苏联学水界影响,现代化这一新兴领域与其他人文社科研究一样被抛置一边。

20世纪60、70年代

60年代,美国学术界加紧对苏联发展道路的研究,对日本、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现代化问题关注起来。70年代,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有关后工业、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形成对此前经典现代化的修正与拓展。

对于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以及西方现代化研究的诸多新成果,中国学术界一般漠然视之。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现代化理论遭遇到严峻挑战。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美国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发展问题、南北对话等问题。

80年代中期,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两个重点项目启动:一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二是“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90年代以来,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科研院所,还有许多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涉足这一全新领域,除了对西方现代化论著及研究成果进行翻译并介绍外,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也相继出版。

 

 

——摘编自钱乘县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外学术界现代化研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中外关联,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