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具有良好的教养和悠久的古典文化传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具有良好的教养和悠久的古典文化传统的拉丁文化圈里的一场阳春白雪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头到脚都流露出一股雍荣华贵的贵族气息。发生在日耳曼文化圈中的宗教改革则是一场下里巴人的群众运动。……宗教改革的主要成就并不表现在优美典雅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而是表现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领域中,表现在朴素的世俗社会和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只有宗教改革才是西欧社会转型的真正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

 

示例: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14—17世纪,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6世纪,德意志、瑞士、英国进行的宗教改革,是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17、18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兴起了启蒙运动。它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专制王权和教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深刻的思想动员,推动了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一、论题分(0,2,4分) 能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论题。 这里的思想解放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解放运动,如西欧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国的“百家争鸣”“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形态、社会体制、经济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变迁,如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等。 (一)以下3种情况,论题分计4分。 1.能具体体现“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的论题,如: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2.能阐述“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之间逻辑关系的论题,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3.整体上阐述“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对社会的影响的相关论题,如:思想解放的深度影响社会转型的程度。 (二)以下3种情况,论题分计2分。 1.论题只体现“思想解放’’方面的具体内容,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维新思想的兴起; 2.论题只体现“社会转型”方面的内容,如:春秋战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3.论题中体现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方面的内容,但论述过程中文不对题的。如论题是启蒙运动的兴起,社会转型却论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 (三)论题只写“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的,或者离题万里的,都计0分。 二、论证和整体评价(0,2,3,6分) 1.论证(6分) (1)能从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且有具体史实的,计6分; (2)单方面从思想解放或社会转型进行答题的,有具体史实的,计3分; (3)论述过程中涉及到思想解放或社会转型方面相关的知识点或关键词语的,计2分; (4)论述与论题无关的,计0分。 三、整体评价(2分) 看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从层次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对答卷进行综合评定。 首先,结合材料分析出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汉学家们称18世纪的欧洲为“中国之欧洲”。当时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文字获得的。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宗教(儒学)是一种普世性的人道的、理性的宗教。以奎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认为中国实行的一种自然法。德意志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合乎理性的道德规范是救治人类罪恶的良药,并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致治的理想国。莱布尼茨的学生因为在大学作《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而被解除了教授职务,还被勒令在48小时内离开国境。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在马噶尔尼访华(公元1794年)后,大家了解的中国情况反过来损及了这个国家——包括它的可尊敬的古代文明……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他们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在欧洲人最近进展最快的那些领域里中国人的知识是十分缺乏的,与先进的欧洲相比,古老的中国文明则日益黯淡。

——摘编自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并分析形成这一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不同之处,试论证后一种“中国形象”更真实可信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儒家思想以人际关系为基础,治理国家为重要内容,追求完善道德为核心目标。它超越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观念、政治、法律制度和世界各大宗教文明,其内在价值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最后的一句话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200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向世界公布设立“孔子奖”,每年一届,以奖励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专家们,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

——资料来源于网络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这一不同观点的生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当前世界形势,谈谈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查看答案

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 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 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查看答案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