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者...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材料二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王夫之

(1)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是什么?

(2)综合本课所学知识,小组合作探究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1)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 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认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李贽挑战孔子的权威,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人正当的私欲;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和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冲击了程朱理学,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人文精神,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解析】(1)主张:根据“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夫之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分析可知,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诸子百家与传统礼乐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

(1)古代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具体的主张?

(2)试举一例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并分析这一相对和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3)上述分析中,你认为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查看答案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他最早把道家思想发展为道教

B. 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源泉

C. 他提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倡导法治

D. 他提出“天人感应”,主张顺其自然

 

查看答案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A.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 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 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查看答案

下面这幅作品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都(  )

A. 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    B. 赞美了人体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

C. 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 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