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说:“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

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说:“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教会控制初等教育.给学童灌输宗教教义、进行宗教道德教育,教授一些初步的读写算知识;中等教育强调古典语言、人文学科、文法教学,培养国家各级官员;以牛津、剑桥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以古典文科、宗教神学为主。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具备一些文化知识,19世纪英国开始建立国家化的国民教育,国家拨款扶助教育,划分全国学区,儿童强迫教育,教育与宗教分离,逐步普及义务教育;削减古典科目,增加实用性学科课程、自然科学课程,技术教育得到发展,办学方向倾向亍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男女教育平等;大学教育也取消了宗教宣誓,增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教学。

                                                一摘编自《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1)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学校教育出现了哪些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我国大学教育已走过了110余年的历程,此间曾经历了多次的试错过程,先后尝试了日、欧、美、苏等国模式。晚清时期改造旧式书院、仿照日本,开始建立近代大学教育体制。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德、美有极深的渊源,执行“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通才教育、文体并重”理念,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出现了一批当时的世界名校。5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全盘苏化”,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高等教育被纳入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体制当中,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一一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等

(2)对比分析材料二中中国近现代教育变革与材料一中英国教育变革的相同点。

 

(1)变化:从教会控制教育、以宗教课程为核心到实行国家化的国民教育、教育与宗教分离;从以语言、人文、文法教育为主要内容到增加实用性学科、自然科学课程,发展技术教育;实行男女教育平等、义务教育,教育明显朝平民化方向发展。原因: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在教育上的必然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社会阶级结构变迁;英国政府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进行主动调整。) (2)同: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变革推动教育的变革;传统人文、宗教教育向近代实用、技术教育转化。 【解析】(1)第一问,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学校教育出现的变化。从工业革命前“国教会控制初等教育,给学童灌输宗教教义、进行宗教道德教育……中等教育强调古典语言、人文学科、文法教学”到工业革命后“19世纪英国开始建立国家化的国民教育,国家拨款扶助教育,……教育与宗教分离,逐步普及义务教育;削减古典科目,增加实用性学科课程、自然科学课程,技术教育得到发展,办学方向倾向与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男女教育平等;大学教育也取消了宗教宣誓,增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教学”,可以看出下列变化:从教会控制教育、以宗教课程为核心到实行国家化的国民教育、教育与宗教分离;从以语言、人文、文法教育为主要内容到增加实用性学科、自然科学课程,发展技术教育;实行男女教育平等、义务教育,教育明显朝平民化方向发展。第二问,学校变化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阶级和文化各个方面。政治上,英国政府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进行主动调整。经济上,英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在教育上的必然反映。阶级上,工业革命后社会阶级结构变迁。文化上,自然科学的发展。 (2)中国和英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点。由材料可知,“我国大学教育已走过了110余年的历程,此间曾经历了多次的试错过程,先后尝试了日、欧、美、苏等国模式” “近代大学教育体制”“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中国教育的改革和西方教育的改革有相似之处,都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变革推动教育的变革,传统人文、宗教教育向近代实用、技术教育转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但始终处于西方发达国家前列。

材料一二战后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较高的时期。美国凭借经济优势输出资本、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积极利用国际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政府和私人企业都认识到科技水平的重要意义,因此不惜耗巨资促进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另外,无论是民主党政府,还是共和党政府,都不得不顺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潮流。

——《战后美国的经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到7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每次金触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年代大箫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

——向松柞《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查看答案

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这反映了

A. 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B. 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C. 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D. 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实施新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A. 开始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D. 外币流入扰乱了资本市场

 

查看答案

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A. 企图维护独裁统治

B. 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C. 准备对日防御作战

D. 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