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在于

A. 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B. 防止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

C. 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    D. 促进社会分工,发展商品经济

 

A 【解析】题目中的“民户”即农户,明初的民户具有个体经营、自给自足等特点,与其他户别相比,较稳定,便于管理,由题目中的信息“户籍主要是民户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可知,户役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抑制贫富分化,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禁止更换户别不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发展商品经济,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末苏杭地区

 

查看答案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符的是

A. 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 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 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查看答案

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有这样的描述“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 宋代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

B. 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最迟在宋代棉纺织使用了纺车

D. 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 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B. 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 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D. 丝织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