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这一事件史称

A. 红军长征    B. 西安事变    C. 南昌起义    D. 工农武装割据

 

B 【解析】首先根据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可以判断本题涉及的内容是“双十二事变”即“西安事变”。再根据材料中涉及的人物:张学良、杨虎城和蒋介石,在一部印证了我们判断的正确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其它选项的时间都不符合条件,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太平天国“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了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此,它颁布了

A. 《资政新篇》    B. 《天朝田亩制度》    C. 《土地法令》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查看答案

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收精兵 ②削实权③制钱谷 ④废丞相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在上海嘉定孔庙内有一个博物馆,馆内藏有一张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份殿试试卷——明朝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殿试的试卷。这张试卷体现了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征辟制

 

查看答案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据此可知西周实行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王位世袭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明太祖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设置有何不同看法。

(2)基于以上不同看法,唐太宗与明太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综上材料,指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