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上的可能性,但实...

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上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另外,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经济建设中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B. 代价成本高导致计划经济效益低下

C. 国家干预经济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D. 计划经济难以有效地合理配置资源

 

A 【解析】该报告主要是指出计划经济的弊端,实际上是认为经济建设中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故答案为A项。该报告的主旨并非仅仅只停留在指出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B、D项;报告认为计划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排除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B.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C. 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 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查看答案

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

A. 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

B. 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

C. 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

D. 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

 

查看答案

《唐律疏议·斗讼》“殴伤妻妾”条规定:“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与凡人比减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

A. 血缘亲疏

B. 男尊女卑

C. 妻妾有别

D. 引礼入法

 

查看答案

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 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 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C. 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 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二一九法令”(节录)

材料二:根据这个伟大的法令(这里指“二一九法令”),从西方的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人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类尊严感所激励,正如一位热心的官员在农奴解放后不久所说的:“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科尔顿著《近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二一九法令”的立法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确定这一立法目标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二一九法令”是“伟大的法令”,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