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指出我国全面深...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指出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王斯徳《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经济的“守夜人”的角色足矣。

——人教版《历史》必修2

材料三、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市场配置依照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为何说“尝试失败了”?试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角度,说明与“冲击的办法”相比,“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做法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主张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之相关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二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后来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试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说明我国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特点: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绝对控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主张:经济事务完全凭市场调节,政府充当市场“守夜人”: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不正确。说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即为证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加大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干预;20世纪50~7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采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以后,适当减少政府干预,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 (3)说明:①1978年至90年代初,由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政府指令性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③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国情和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需要(国际形势)。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的新经济政策、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所经历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列宁所说“尝试失败了”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后果和影响。“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做法是指实行新经济政策,其最大特点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绝对控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根据材料中的“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政府扮演经济的‘守夜人’的角色足矣”等信息可知,材料二中主张经济事务完全凭市场调节,政府充当市场“守夜人”。联系所学可知,与之相关的政策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材料二的说法不正确。可以联系所学,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分析说明。 (3)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我国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指令性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主要依据是国情、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将变法的过程描述为康有为由布衣而卿相的个人发迹史,将清政府陆续推行的新政缩减至康有为主导的“百日维新”,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将政变的原因约化为主维新的光绪和主守旧的慈禧之间的帝后党争。这些观点在现行的叙述中演变为: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构成的维新派是当时唯一的进步力量,康有为的思想是变法的主导思想,他多年奔走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于1898年推行了短暂的新政。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曾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某班组成了三个兴趣小组对这两个派别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结果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组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第二组

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第三组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1)材料一中梁启超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梁启超这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试简要说明之。

(2)材料二中的三个结论,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简要论证。

 

查看答案

笛卡尔认为,需要哲学家们用“自然的理由”来说服不信宗教的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笛卡尔的这一“方法”

A. 消除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B. 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宣扬

C.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D. 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查看答案

罗马法规定,当儿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要审判其父。但又规定,家长拥有对子女的生杀权。这表明罗马法

A. 公法与私法分立

B. 过分强调形式主义

C. 存在结构性缺陷

D. 违背人道主义精神

 

查看答案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A.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D.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查看答案

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暑、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况万国舆图》等图书。材料表明利玛窦

A.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

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

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

D.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