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议会中出现的“第三院”是指( ) A.枢密院 B.权力膨胀的内阁 C.英国的...

英国议会中出现的“第三院”是指(  )

A.枢密院                    B.权力膨胀的内阁

C.英国的贵族阶层            D.国王的小密室

 

B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目中出现的四个选项来看,A、D两项都是内阁未演变前的称呼,故排除。C项是英国的一个阶层,也不能选。所以只能选B项。它表示英国除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议会之外,内阁的权力也逐渐增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代表团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B.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C.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使社会矛盾尖锐

D.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查看答案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 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D.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  

A、等级关系    B、血缘关系    C、臣属关系     D、政治关系

 

查看答案

“解负令”及其相关法令颁布的结果与影响不包括

A.贵族对土地的兼并未受到制约,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

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

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 、《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