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 ,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三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6至18世纪欧洲“东学西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现象的相同之处。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
“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的启蒙》
(1)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说明“孔子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与“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
(2)谈谈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孔子和儒学?
语言是思想的一个载体。下列对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一个人讲的每一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②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个人与革命指导思想的重大飞跃。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 )。
A. 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 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 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 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 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 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 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 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 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 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