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主要包含两对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君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直至被废除;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题干中的图示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演变趋势,其实质是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反映的君臣关系不符,排除;图示并非只反映明朝内阁制度,排除B项;图示并非只反映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查看答案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查看答案

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查看答案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春秋繁露》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

材料二马丁·路德说:“在我们当中有虔敬的基督徒,这些基督徒是有真信仰、圣灵、悟性、基督的道和意念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拒绝他们的言语和悟性,而去跟从一个没有信心和圣灵的教皇呢?”

材料三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18世纪,欧洲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18世纪成为“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

材料四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其中,第三阶段: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思想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概括材料一中三人的主张,并说明三者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主要目的。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外来观念有哪些?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对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形成的中国当代观念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