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阳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于是,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经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摘编自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初探》
材料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隆庆元年
明穆宗取消海禁。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明宣宗实录》中写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斡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明朝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 鼓励发展朝贡贸易
B. 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 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 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生活的需要了,而已成为主要是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换的经济活动了,并且出现了拥有相当数量和实力的手工业主、工人和商贾集团,他们的存在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理应给予新的定位。这表明
A. 重商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
C. 工商皆本观念出现有其必然性 D. 封建社会逐步实现了四民平等
清代海关货物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总计白银3278.463两。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 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 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 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由父母申请,经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规定
A. 使佛、道等宗教走向衰落
B. 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C. 是为了提高僧尼的宗教水平
D. 是实行政治专制的重要表现
《水浒传》第二回这样描写史家庄,“前通官道,后靠溪冈。一周遭杨柳绿阴浓,四下里乔松青似染。草堂高起,尽按五运山庄;亭馆低轩,直造倚山临水。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这一庄园情景说明
A. 自耕农阶层生活富足安康
B. 土地兼并导致财富高度集中
C. 农村经济呈现出封闭状态
D. 农业为养殖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