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因此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查看答案

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

A. 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 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C. 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

D. 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查看答案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 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C. 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主权问题

D. 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查看答案

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战略提出的背景是

A. 反霸统一战线形成

B.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中国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表,其中两类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

B. 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 三权分立机制逐渐被破坏

D. 议会受内阁的影响在加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