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普鲁士国王不称德国皇帝(Kaiservon Deu...

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普鲁士国王不称德国皇帝(Kaiservon Deutschland),而享有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的尊称,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这说明

A. 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B. 《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联邦制、君主制等色彩

C. 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市场统一、法治成熟

D. 宪法体现了德国领土的不断扩张和政治的民主化

 

B 【解析】从“普鲁士国王不称德国皇帝(Kaiservon Deutschland),而享有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的尊称”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体现,此外从名称上可以看出这是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根本”二字;C选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查看答案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查看答案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查看答案

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

A. 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 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C. 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

D. 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查看答案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 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C. 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主权问题

D. 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