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0—1920年间,美国平均每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0—1920年间,美国平均每10年入境的外来移民达到659万,爱尔兰人的天主教文化、亚裔和非裔的文化、美洲土著的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互交织。1891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十人委员会”,着手进行课程改革,先后于1893年和1899年发布了《十人委员会报告》和《中学历史学习》两份核心文件。面对当时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以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呼声,“十人委员会”以“我们美国人只知道美国的伟大,却不知道其为什么伟大”、“(历史教育)是人的各种条件的平衡器——是社会这部机器平衡的轮子”为由将中学历史课程列入九大核心课程。中学历史课程强调“熟悉政治和社会环境,鉴别社会和国家本质,形成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课程设置中,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和法国史成为世界史的主要内容,而英国史不但在第二模块中世纪和现代欧洲历史中出现,还设置了第三模块专门学习英国史。

——摘编自张卓鸿《<十人委员会报告>与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9世纪晚期工业化进程的冲击;大量移民涌入导致多元文化并存;中学历史课程教育功能和价值;培养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感的需要。 (2)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宣扬美国主流价值观;提升中学历史课程的地位(成为核心课程);突出欧洲史尤其英国史的比重。 【解析】(1)从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就可以得出大量移民涌入导致多元文化并存使得改革急需进行。从材料给出的时间——1880-1920年,这一时期美国受到19世纪晚期工业化进程的冲击,课本需要进行时代性的跟进,要培养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教育功能和价值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我们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次改革的特点。首先,从改革的目的来看,体现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从改革的内容来看,宣扬了美国主流价值观、突出欧洲史尤其英国史的比重;最后,从作用来看,提升中学历史课程的地位(成为核心课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明时期的中国与英国

 

中国

英国

嘉靖年间(1522-1566年),沿海各地出现倭寇之患。

1557年,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定居。此后百年逐渐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絡,巨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1567年,取消海禁,更称“隆庆开关”。

1581年,张居正推行賦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万历年间(1573-1620年),江南的苏州、常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六府税粮占全国税粮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1590年,李贽出版《焚书》。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北京,次年刊印了《坤與万国全图》。

1602年,李贽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

1629年,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4年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37年,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

1549年,东盘格里亚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圈地农民起义——凯特起义。

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即位。在她当政期网间,完成了宗教改革。

16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教义和救规仪式的清教徒。

1586-1587、1597-1598.1622-1623年,英国接连出现饥荒。

1599年至160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了《哈姆雷特》。

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

1601年,通过《济贫法》,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以此为来源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

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

1620年,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

 

 

从表中提取中英相关的历史信息加以比较,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的流向主要从闽粤两省流向诸迁入国。

——摘编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南洋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1928年,新马华侨为声援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而发动反日运动,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当地政府对华侨法律身份、政治权力的限制和经济上的排华活动,使得华侨难以认同当地政权。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使南洋华侨、华商感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貨成为反日运动最为频繁使用的武器。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间的争斗。

——摘编自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中国认同”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图为创作于1951年的苏联-幅漫画。该漫画的主旨是

A. 欧洲联合进程启动

B. 西欧经济艰难复兴

C. 美国推动法德和解

D. 西欧沦为美国附庸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A. 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 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查看答案

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风、花乌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 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 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 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