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以下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了传统伦理观念

B. 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C. 继承了格物致知思想

D. 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说明圣贤不是天生造就,每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这种观点具有个性解放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伦理的看法,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 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查看答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最主要原因是

A. 改造并赋予儒学新的内容    B. 百家并行不利于国家稳定

C. 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    D. 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查看答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贯穿上述思想的主线是

A. 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查看答案

《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人文精神

D. 尊重自然

 

查看答案

论证题

观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形成到瓦解的过程。在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二战后从两极格局形成,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最终到九十年代两级格局瓦解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影响。(要求:论述要有正确的时空观念,要有史实,应简要说明每一阶段国际格局变动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