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中记载“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为女红失业;洋铁、杨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A. 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
B.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放热统治能力
C. 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D. 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
满清崛起与白山黑水之际,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八旗旗主及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年)仿明朝制度将文官改为内三院。满清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A. 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
B. 有利于君主专制
C. 加速了满族的汉化进程
D. 有利于社会稳定
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庄子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
B. 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
C. 庄子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D. 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生
据《左传》记载:“……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正,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材料中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突出表明
A. 春秋诸侯国间政治持有的交往方式
B.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缺乏互信
C. 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挑战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