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表明毛泽东在“行动上”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是
A. 阅读了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B. 创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C. 与陈独秀等讨论马克思主义著作
D. 组织新民学会
毛泽东离开韶山时,曾抄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诗以言志。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毛泽东抄写这首诗表现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
B. 毛泽东离开韶山是为了到新式学堂学习
C. 毛泽东离开韶山是为了更多地接触各阶层人民,了解社会
D. 在离开韶山之前,毛泽东曾接受过近代科学知识
2013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0周年,以下关于毛泽东的历史活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
B. 土地革命时期——胜利完成红军的战略转移
C. 解放战争时期——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D.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1879年,重新颁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城,又是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海防观念意识基本沿袭明朝统治者的思想模式。统治者长期重视西北边防,认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而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上,即使是因解决台湾问题而留名青史的康熙也有过“台湾省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的念头。清朝水军建立伊始,其方针是“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没有经略海洋、决胜海上的战略思想。嘉庆年间,受“洋盗”蜂起的刺激,朝廷先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等诏令,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海岸线绵长,防不胜防,“为今之计,宜先分险易、权轻重,定沿边海势为北、中、南三洋”。“北洋”以旅顺、威海为重镇,“中洋”以崇明、舟山为重镇,“南洋”以南澳、台湾省、琼州为重镇。如北洋有事,除大沽、旅顺.威海等处防守外,“宜分船两队,一防守海口,一出洋游弋”。如南洋有警,“则调南洋各海船,以扼新加坡及苏门答腊之海峡,迎击于海中”。他还认为中国应“以商为本”、“工商为本”,先富而后强,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以上均摘编自刘中民等《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海防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关于海防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