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C. 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 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材料表明
A. 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 B. 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
C. 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 D. 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 格物致知
B. 正心诚意
C. 学以致用
D. 知行合一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到:“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C.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