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

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该谕旨   

A. 拒绝了英国通商口岸的要求    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可知此事件应该发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同意英国通商口岸的要求,A项错误;“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即能够体现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B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才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错误;D项材料内容反映不出,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历史上不乏具有深刻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明清时期这种批判精神强烈地冲击着儒家民本思想的固有框架。这种冲击体现为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天人感应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查看答案

元朝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等路行省。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A. 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 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唐代商贸繁荣,商人生活也就成为文人笔下常用的题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诗中反映出当时   

①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  ②市场设置不再受地点限制 

③民族间贸易往来频繁  ④长安城是重要的商业城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宋曹《书法约言》说:“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白然,乃为有法……又须骨涵于其,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规矩,方令人有字外之想。”下列书法作品中,与材料最为契合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对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列农具主要功能与其他三个不属于一类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