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晚号曲庵,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后的五年在上海以写作为生。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其间,投稿《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1920-1925年赴英法留学,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34年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不幸染病,病逝。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新青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刘半农作为《新青年》四大“台柱”之一,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著有《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应用文之教授》《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不仅是对“民主科学”的阐述,更是对“个性解放”的诠释。

刘半农去世前几年写《桐花芝豆堂诗集》,做文言文,有人称之为“落伍”。刘半农说:“十年前,我们对于文言文也曾用全力攻击过,现在白话文已经成功了气候,我们非但不攻击文言文,而且自己也要做一两篇玩玩。”并且,他并不会因为害怕被称为“落伍”而改变自己,丢了自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半农前期的“先锋”和后期的“落伍”予以简要评价。

 

(1)主要活动:参加辛亥革命;积极倡导文学革命;积极传播西学。 (2)评价:投身辛亥革命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思想先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去世前做文言文,并不怕被认为“落伍”,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有反思;敢于表达真实自我。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刘半农的主要活动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投身辛亥革命、大力提倡文学革命、积极传播民主、科学等西学知识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 (2)刘半农前期的确是“先锋”,因为他投身辛亥革命、大力提倡文学革命、积极传播民主、科学,但后期即去世前做文言文并不“落伍”,因为他这样做是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并且还能证明刘半农敢于展现自我、表达真实自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3年5月的“三叉戟”会议上,在讨论亚洲太平洋战场时,丘吉尔怀疑中国是一个重要基地,轻视支援中国的努力。,而美国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考虑,特别强调中国的重要性,主张必须对华采取积极态度。……美国强调欧洲战场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他轻视远东战场,相反,美国积极倡导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目的是想尽快与德国法西斯决战,迅速结束欧洲战事,把重点转向亚太战场。因此,美国实际上执行的是一种“两洋战略”。……迅速实施霸王计划正好符合“罗斯福在战时根据胜利要早而美国伤亡要少这一原则”,美国的“两洋战略”必须迅速结束欧洲战场,在亚太战场得到苏联对日作战的保证。

—摘编自藏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1)据材料,指出美国两洋战略的实质和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两洋战略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1211所师范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207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学家和理性主义者曾大大有助于在整个西方知识分子的心灵中建立两个相互补充的概念,这两个概念赋予了18世界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在今日世界仍具有推动前进的力量,这两个概念是:一、自然秩序的概念。对于那些无所用心的人来说,宇宙似乎充满着不规则和混乱,其实,在不规则和混乱的表象之下,自然是有其一定秩序的;二、人类天赋的概念。这种天赋最好称为“理性”,不过大多数人的“天赋”常常因为错误的传统教育而隐没不彰,恢复“天赋”之道,只要提倡健全的——即理性的——教育就行了。

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围绕“科学发展与启蒙运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后,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再次引起了中国知识界对苏联的关注,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那时,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1930年《俄罗斯研究》月刊创刊,1931年10月《苏俄评论》月刊创刊,1934年《中国与苏俄》创刊。就连一向保守,以“无偏无党”为宗旨的《申报》也刊登了许多有关苏联的文章。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这时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与机器设备的进口一样,苏联在“一五”期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到“一五”计划的第三年初,苏联工业部门已与外国公司签订了价值达八千三百万卢布的技术引进协议,计一百二十四份。苏联与许多世界著名的公司如美国的福特、弗莱因、通用电器,德国的德律风根,法国的施留姆别尔热,瑞典的埃利克松等都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此外,苏联邀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来国内工作。1930年,在苏联工作的外籍专家约有七千人以上。外国熟练技术工人也有三至五千人。

——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教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使用“再次引起”一词的理由,并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新一轮“苏联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两国在引进外来技术方面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他在此处强调的是

A. 彻底否定了欧洲中心论

B. 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C.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D. 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