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要在苏维埃俄国确立市场经济原则,相应地要求把国家权力置于社会的控制下,但实际情形却是国家政权机关力图把全部经济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战时共产主义的政治体制大大加强。这表明
A. 布尔什维克党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B. 市场经济原则不适合俄国的国情
C. 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符合现实需要
D. 经济政策着眼于政治因素的考量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B. 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 苏俄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B. 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C. 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的结果
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即“天国京师”之意,谓之“金陵小天堂”。1864年,天京被湘军攻破,“天京”改回“江宁府”。这一时期南京名称的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 洪秀全拥兵自重试图建立小朝廷 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斗争失败
C.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引起消廷反扑 D. 江宁府更能体现南京的地域特色
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名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A.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 民族团结国家统
李泽厚先生曾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家”。李泽厚此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好诠释是
A. 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戍变法
C.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 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