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主张,对欧洲有何积极影响?

 

(1)思想:自我反省(反求诸己);加强道德修养。 (2)作用:净化吏治;推行德教。 背景:汉武帝重用儒生;大力兴办教育;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3)背景:儒学危机;三教融合;宋代重文轻武,大力发展科举。 表现:程朱理学的产生;士阶层的社会担当意识增强。 (4)评分标准:可以赞同,或者反对,或者另有观点都可。 示例一:赞成该观点。 理由: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强化了军权;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示例二:该观点是片面的。 理由:儒家伦理道德除维护君主专制政体外,对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比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仁、礼和中庸等方面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从理性、美德即知识等方面回答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第二小问,分析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中相同的内容,可从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和所学知识可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汉代学者是如何改造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方面思考作答。 (3)第一小问,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只能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从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等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反对郡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等方面回答“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从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等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爱人不亲,反(反思)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杨伯峻《孟子译注》

材料二汉代政制,三代以下称美,关健即在于吏治队伍中存在一个由通经入仕形成的儒生群体。他们“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材料三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后“士”的新标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四儒家伦理道德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病态灵魂的扭曲的人,为君主专制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其最终归宿仍然不免是虚伪和“吃人”,决不可能把社会引向理想境界。

——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

(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哪些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复兴”的背景和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四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

(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B.已经涌现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面临亟待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查看答案

王冕的《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画上题诗,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下列绘画与之风格相似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2003年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艺术表演,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亚洲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其中,中国的某一剧种以其精彩绝伦的表演感染和震撼了所有观众,表现了“国粹”的博大精深。它应该是

A. 黄梅戏

B. 豫剧

C. 京剧

D. 越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