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

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该政策

A. 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

B. 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

C. 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

D. 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

 

B 【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对中国商人的限制较为严格,对外国商人的限制相对宽松,该做法更有利于外国商人操控中外贸易,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内市场的消费问题,A说法不准确;材料允许国内外商人从事海外贸易活动,C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不允许海外贸易,因此“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的说法不准确,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查看答案

《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

A. 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 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 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这表明鲁国

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

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C. 儒法两家斗争激烈

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

 

查看答案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主张,对欧洲有何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爱人不亲,反(反思)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杨伯峻《孟子译注》

材料二汉代政制,三代以下称美,关健即在于吏治队伍中存在一个由通经入仕形成的儒生群体。他们“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材料三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后“士”的新标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四儒家伦理道德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病态灵魂的扭曲的人,为君主专制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其最终归宿仍然不免是虚伪和“吃人”,决不可能把社会引向理想境界。

——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

(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哪些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复兴”的背景和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四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