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不能发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不能发生。因为大规模以焦炭冶铁的技术成熟于中国,而非英国的发明,而且不但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工业革命发生的背后,需要小资产阶级的兴隆,亦必须从东洋贸易中得来的资本积累。要机器运转,不能单靠动力,还必须有棉花作为原料,更需要贩卖制品的市场,而提供原料和市场的实际是东洋。没有和东洋的交通,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

——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

材料二

乾隆帝对马戛尔尼说:“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无用。”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为何没有率先发生在中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

 

(1)观点:工业革命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东方,尤其是中国。 原因: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缺乏制度保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使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原料、劳动力、市场无法得到满足;程朱理学、八股取士、文化高压政策使得人才条件不具备;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失去了海外市场等。 (2)本质区别: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被西方国家赶上并超过;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并成为世界霸主。 【解析】(1)据材料信息“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不能发生。因为大规模以焦炭冶铁的技术成熟于中国,而非英国的发明,而且不但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可以总结出作者的观点。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海外市场角度总结出答案。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乾隆皇帝和马戛尔尼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第一小问不难总结出答案为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第二小问结合两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可以总结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我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被西方国家赶上并超过,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使工业革命得以顺利进行,国家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世界霸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有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士人阶层的多领域探索。

材料三法国波旁王朝视庶民如草芥,一些启蒙思想家“各奋于学问,各发为议论,以天斌之才为贵,不以人授之爵为贵,申下界之困顿,烛世间之情理”,于是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高毅、徐前进《中国语境中的欧洲启蒙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社会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知识分子的认识。

 

查看答案

思想解放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思想之反专制思想是基于新勃兴的理性主义思考,其限制君权的手段不是恢复古制,而是采取新的手段——分权而达到制衡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强调的人民主权说,其最基本的价值观乃是天赋人权说。启蒙思想是理性主义的重大发展,……并非经由旧的统治思想——天主教思想的异端发育而出。

——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

材料二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1724——180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学说,结合所学指出启蒙运动产生的经济根源。

(2)试以中国近代史实说明材料三中康德的观点。

 

查看答案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与上述评价相符的历史人物是(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孙中山

 

查看答案

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B.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C. 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D. 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

 

查看答案

《读书》杂志创刊号(见图),被称为“在那个精神世界经历了长期禁锢而刚刚得到释放的时代”的诞生物,被视为“新启蒙时代”的象征之一。因为其

A. 终结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混乱

B. 开启了对“两个凡是”的反思

C. 探讨社会问题展开思想交流

D.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