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侍读学士的恽毓鼎在1917年2月8日的日记中记述:“况宣统之季,构乱之奸徒,煽乱之报馆,议和逊位之奸谋,皆聚于此。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这表明
A. 上海成为民主革命的发源地 B. 新闻出版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C. 社会舆论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D.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不稳定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
C. 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D. 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可能是
A.维新派批判洋务运动 B.革命派批判维新变法
C.义和团批判维新 D.新文化运动批判辛亥革命
“我只在世上匆匆一游,把一切欢快都紧抓在手,心所不满的就把它扔掉,从我溜开的就让它溜走。 我只是追求、实现、再追求,我一生用猛力奔腾驰骤,……愚人才目光向彼岸闪烁,想象着有同类住在天国;……何须去到永恒中漫步!认识到了的就径直抓住。前进中会有苦乐悲欢,任何时候都不满足”。歌德(1749—1832年)的这段诗句( )
①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②引领了自由平等的思潮
③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④反映了求真务实的风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