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郊众多皇家园林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明朝时北京汉地文化为主的自然、人文景观,更随着清代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统一而形成了多文化景观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既是清代大一统国家的象征,又代表着北京郊区从自然文化景观向人文政治景观转化的过程。随着对北京西北郊的开发,大型皇家园林相继出现,这些园林通过“写仿”等手法将代表汉族文化的江南园林建筑,代表西部边疆文化的藏传佛教建筑等精心组合,最终形成了能够代表清帝国形象的新景观。
——杨菁、许乐和《清代达赖、班禅来京历史事件中的北京皇家园林》
材料二:康熙朝以来,华夷之限的界限逐渐模糊,真正意义的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华夷之别,逐渐为中外之别所替代。对此,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而汉民族则最终接受了明清鼎革的现实,将康熙视为了真命天子。②与西方政治势力和文化接触后,刺激了清王朝的边界概念的形成。(清帝国)开始加强了自我认同的意识,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逐渐产生。
——据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邹选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等整理
(1)清代京郊众多皇家园林被认为是一种多文化景观的复合体,请您以“颐和园后山后湖景区”为例,予以说明。用一句话概括“多文化景观”所凸显的政治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所学,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 侧重分析①,阐述“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侧重分析②,请以康熙帝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予以阐释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二战后期,如同为欧洲规划战后秩序一样,美英苏也同时为东亚的战后秩序做出了安排,冷战向东亚蔓延时也在这里形成了两个对抗性的军事同盟体系。但是,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大規模战争的重大因素,却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东亚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材料二:1979年开始,中国国家战略发生转变,它们都同冷战有关,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中国坚决贯彻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从而彻底摧毁了苏联在东亚地区扩张的企图,确保了这个地区的基本安全与稳定,对于东亚地区的繁荣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使中国融入地区经济的同时,也消除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这个地区推广的可能,使它完全没有了示范效应。从大历史时段看,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过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塑造外部环境方面的强大能力,其核心要素则是合理地判断历史潮流。
——摘编自牛军《剑桥冷战史》评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两个军事同盟体系”的名称并简释“冷战”这一概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说明“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蔡元培做了北京大学校长,认为无论任何学派苟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悉听其自由发展。对于教员,一以学诣为主,讲授以不背思想自由为界限。对于学生,破除其做官发财思想,及专己守残陋风,扩大治学范围,了解科学的重要,以祛偏狭之见。他对陈独秀早表钦佩,近又读过一年来的《新青年》,益觉陈的见解多和他相合,遂聘为文科学长,共商整顿大学办法,罗致优良的教师,一向以腐败闻的北京大学,气象大变,面目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整理
材料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給正在寻求解放道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北京大学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一支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断军开始组成。
——引自张申府《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北京大学成为“大本营”的原因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2)列举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为宣传“新的内容”所发表的重要文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北京大学在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古城位于山西晋中盆地南端。“旧城狭小,东西二面俱低,周宜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洪武年,重筑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凰,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后建敌台四十座。”“县城自康熙四十五年增修补筑,后百数十年来,未经修理,以致墙垣坍塌,敌楼倾圮……几无影形。”“道光十年,邑候刘公涖任……邀董事诸绅捐资重修……咸丰六年冬,工始竣。工科之费十二万缗有奇。”“光绪六年,又濬之,北城士民复捐资,疏瀹北面城濠,自是金汤永固,保障万世矣。”对该史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古城初修及明初重修扩建均突出了其军事功能
②康熙之后古城因商业贸易衰落而致其少有修补
③光绪年间日升昌票号等兴起推动古城完成重建
④整座城墙现为中国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的建立对匈牙利所产生的影响与对捷克斯洛伐克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在确定匈牙利的战后国界时,它被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新的边界将大约三分之一的匈牙利人排除在外,原来在中欧居统治地位的匈牙利现在被削弱成一个小国。身处敌对的“小协约国”的侧翼,匈牙利将它的外交政策朝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后来在(20世纪)30年代又转向同样对凡尔赛体系怀有强烈不满的纳粹德国。上述现象反映了
A. 法国为寻求安全保障在一战后加入了“小协约国”
B. 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问题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来处理
C. 匈牙利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
D.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却不具有稳定性
有学者指出,“自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国家好像一下子就解体了。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邦联政府被它的宪法弄得软弱无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险感作为它的支柱,眼看着船舶上悬挂的国旗(星条旗)被欧洲大国凌辱而毫无办法……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证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该学者认为
A. 1783年《巴黎和约》的缔结造成国家解体
B. 《独立宣言》作为邦联政府宪法软弱无力
C. 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当时的迫切需要
D. 联邦制的确立和权力运行挽救了合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