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B.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 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B. 工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
C. 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
D. 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D.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女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值。”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劳动者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资本家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表明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D.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