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看待: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3)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 注意: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引发戊戌政变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出来,主要是守旧势力对自身利益的一种危机感。对于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我们要结合教材尊重历史材料客观的看待它的发生,把这场政变的性质概括出来即可。 (2)注意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从时间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判断袁世凯告密不是促发政变的决定因素,从“致使事态扩大”判断袁的告密加剧了政变的进程和激烈程度。 (3)本题是一道比较开放性的题目,是根据材料总结历史研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第一手资料就是史书记载,可是史料记载往往会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有所偏差,所以对于史料的看法我们要把握一个度,要客观地分析和认知,不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

D. 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查看答案

戊戍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查看答案

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查看答案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查看答案

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A. 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 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 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