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共党内保留着“布尔什维克”这个词语,到了1950年代中期,该词语逐渐退出流行政治语汇,与此相联系,“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这个共产党员之间的称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中国
A. 经济上实行“八字方针”纠正错误
B. 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 践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D.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见下表》。由此推断
主题 | 1880—1889年 | 1890—1899年 | 1900—1907年 |
禁缠足(篇) | 3 | 11 | 17 |
兴女学(篇) | 5 | 6 | 17 |
介绍外国妇女(篇) | 2 | 19 | 22 |
合计 | 10 | 36 | 56 |
A.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B.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C.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D. 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78年1月,日本《邮便报知新闻》发表了题为《论清国不可轻视》的文章,认为中国潜力巨大,“欲奉告有轻视清人思想者,交际各国中最可惧者即为清国”。这一观点
A. 反映出清朝实力强于日本
B. 直接推动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
C. 呼吁日本政府学习中国的近代化
D. 基于对中国物质力量的较高评估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
A. 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B. 提出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
C. 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D. 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辛亥革命后,一些穷乡僻壤的乡村也纷纷出现民主党、共和党、许多乡坤和读书人既有参加民主党的,也有参加共和党的,更甚者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加入。该现象说明当时
A.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B. 民主共和制度日趋完善
C. 民国缺乏政冶统一
D. 党派之争现象日趋严重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 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为维新变法奠定社会基础
C. 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 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