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 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 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 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 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他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
C. 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D. 他立足于当时中国的国情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
A. 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 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 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 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 强烈的反清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卓著,那时他众望所归,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材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
A. 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
B. 当时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C. 列强为寻找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的结果
D. 袁世凯的权术蒙蔽各派政治势力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