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黑格尔说:“人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者,并且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但是他的经验是全面的,就是说,他没有漏掉任何细节,他不是抓住一个规定,然后又抓住另外一个规定,而是它们同时把握在一起……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时,就是思辨的概念。” 黑格尔的这段话,深刻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是
A.唯物主义者 B.理性主义者
C.经验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 )
A.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C.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D.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材料中“现在”是指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