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主流的战争观是“战争无非是政...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主流的战争观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种观点自诞生以来逐步被欧洲各国统治者普遍接受,并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此战争观发展到顶点的标志。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力推的以道德准则、民主制度和国际组织为基石的富于理想主义的和平主义思潮兴起,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签署的《非战公约》,其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战争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战后一种新的战争观异军突起,其核心观点是可以把战争区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其所涉及的原则主要有两项,即所谓“开战正义”和“交战正义”。

——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主要战争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争观变化的原因。

 

(1)变化:战争工具论、和平主义非战观、正义战争观。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两战之间盛行的和平主义战争观的破产;法西斯的残暴罪行以及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性需求使得人们认识到战前对战争的整体定性存在局限;二战期间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以及二战后美、苏冷战的新形势导致人们开始辩证地看待不同性质的战争。 【解析】(1)变化:根据“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其核心观点是可以把战争区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概括得出战争工具论、和平主义非战观、正义战争观。 (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两战之间盛行的和平主义战争观的破产,法西斯的残暴罪行以及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性,二战期间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以及二战后美、苏冷战的新形势导致人们开始辩证地看待不同性质的战争等角度分析解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代以前,中原王朝的治边之策主要是“羁縻之治”。因受时代条件的限制,“羁縻之治”尚处于有效管理的初期阶段,施行中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执行较为明显……在元朝建立前20余年,云南地区动荡不止。富有统治经验的大臣赛典赤受命至云南建立行省。他进行调查后决定废止万户制度,试行任命当地蛮夷为朝廷官吏的制度。土官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朝廷任命土官为国家的正式官吏,虽可世袭,但不可随意废除。土官有正式的品秩,在待遇、权利与义务方面与内地官吏大致相同。同时设立军事统兵性质的宣慰司等机构,广泛任用土官为宣慰司及下属机构的官吏。允许组织由一定级别土官管辖的土军。在行省的部署之下,土官及所管辖的土军负责地方治安,并参加屯田等开发活动,必要时土军可由朝廷调用。土官制度实行后因收效显著,乃在南部边疆地区普遍推行。

——摘编自《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土官制度实施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土官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西方

古代

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摘编自《“人民”词义的变迁》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

近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人民”词义的变迁》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上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立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其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周礼》首次提出矿业开发管理机构的设置。春秋时期,政府提出了“官山海”的政策,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官营民采矿业政策;汉代时期矿产资源相关刑法比较多,其中汉高祖规定私自铸造货币者处以极刑……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隋唐时期,矿产资源的开采以铜为主,盐铁则比较少;唐朝和元明时期,矿业的发展较前期各代都更为发达,其中唐律规定货币犯罪及刑罚。古代矿业刑事立法大多都是以皇帝诏书或者群臣奏章的形式出现,具有分散性、不成文性,实质上是当朝皇帝或群臣意志的体现,其中的立法虽然对矿业开发中造成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其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

——改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方面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矿物铁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条》,这部法律是我国近代矿业立法的开端。20世纪上半叶,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区环境利益协调;将仲裁及行政诉讼制度引入矿业纠纷解决机制中。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后又提出“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文革”时期,采矿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原则确立的,它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

——改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矿产资源开发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以来矿产资源开发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查看答案

某经济学理论认为,强制是一种罪恶,因此国家的强制力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市场价格机制本身就是最有效的调节机制。私有化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一剂良药。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

A. 胡佛奉行政府是经济的“守夜人”

B. 撒切尔夫人推行“混合经济”

C. 克林顿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D. 戈尔巴乔夫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查看答案

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垄断的发展

B. 国家实力的变化

C. 国际形势的变化

D. 国家政策的调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