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战争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尼克松就任时,通货膨胀上升到极为令人不安的程度,国际竞争局面的加剧化和轻易获取第三世界原材料机会的丧失等都在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尼克松当选后,积极寻求与北越等国谈判实现“荣誉的和平”;在外交上,推动对华、对苏外交新战略。提出“尼克松主义”即美国希望“朋友国”要承担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职责”,特别是在财政经费、贸易等经济方面。尼克松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出现了新问题,如支持第三世界建立独裁政权以实现对抗民众反抗与国际市场的独占,导致地区动荡;“盟国”离心迹象更为明显。
——摘编自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普鲁士首相施泰因称:“我们无需去摧毁所有的老传统,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改造。我们不仅反对那些民主的空想家,而且也反对那些诸候专横权利的捍卫者。从现状中,我们能发展起这样一种局势,它既不会砸毁一切,又能超出原有结构的气氛不断上演新的剧目。”
——摘编自丁平《探析普鲁士面临危亡而改革强国的促成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承与变革”自行报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它是中国传统世界观的核心。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构成天下观的核心与内涵,而周边民族和国家则仅是中国的外缘……唐代李淳风《乙巳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故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自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材料二以《职方外纪》(外国传教士艾儒略著,1610年来华)考之,大地如球,周九万里,分为五大州,幅员甚广,岂止中土之九州哉?
——清朝经学家江永《周礼疑义举要》
天朝残剩的自满自得心理,在甲午战争败绩后,已荡然无存。它所产生的危机感促使康有为及其追随者在一个扩大了的世界重新放置中国。
——美国学者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天下观的特点,分析其成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天下观的变化之处,并说明其影响。
读下图,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科技革命的推动
B. 世界市场的扩大
C. 跨国公司的发展
D. 国际秩序的稳定
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这表明
A. 苏联人民为二战做出巨大贡献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比例失调
C. 计划体制有利于集中生产能力
D. 卫国战争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