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A. 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 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 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 森严等级制度特征
C. 尚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彼此对立的两大势力……假如德国昨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因此更富的英国人。
——英国《星期天评论》
材料二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威尔逊演说(1916年7月10日)
材料三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心愿足矣。
——威尔逊关于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分析美国参加一战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3)材料三掩盖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4)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英、美在参战后,没有达到的目的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达到此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德国政府和平建议》(1916年12月12日)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希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做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协约国政府的答复》(1916年12月29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