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77年12月24日,《报》刊登记者T.W.K的特别报道《一个美国人的游记》,...

1877年12月24日,《报》刊登记者T.W.K的特别报道《一个美国人的游记》,其中写道:“天朝的人民……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电报)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出现报道中这些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民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B. 中国近代工业尚未产生

C. 美国记者道听途说,肆意歪曲

D. 近代中国人的愚昧迷信

 

D 【解析】“1877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法战争之前,题中材料反映了“电报线路内有鬼神——使人生病——电报线被毁”这样的思路,即从本质上体现了D项。题干反映了人们对待电报的态度,A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B项说法错误;这种游记是记录真实见闻,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铁路、水运、航运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④使近代中国迅速走向富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187-年,法国人米拉把黄包车从日本引入中国。当时为引人注目,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民国初年,黄包车已风靡京、津、沪、汉等大都市。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发展缓慢    B. 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日益加快

C. 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 近代中国市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查看答案

《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车式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此交通工具是(  )

A. 汽车    B. 火车    C. 轮船    D. 自行车

 

查看答案

清末竹枝词:“千山万壑赴京门,不失人兮不失言。尤便好官订暗码,个中托嘱最温存。”词中描写的是

A. 电话

B. 电报

C. 火车

D. 轮船

 

查看答案

阅读下表,下列有关近代上海的表述,比较确切的是

时间

1915年

1920年

1925年

1930年

汽车

539辆

1899辆

4010辆

6896辆

硬面马路

 

 

94英里

132英里

路灯

 

 

 

电灯4743处

 

 

——数据摘自《三十年来上海车辆消长录》

A. 汽车逐渐成为上海市民日常代步工具

B. 交通工具革新加速了上海城市化进程

C. 上海成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D. 上海已经逐步演进为国际化的大都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