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 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 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 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19世纪末,国人办报的热潮兴起。其中一份报纸出版后,“通者大邑,下至僻壤穷瞰,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该报还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下列对材料内容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 该报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阵地之一
B. 该报是国人办报的开端
C. 通过该报“梁氏”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D. 该报为维新派的机关报
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机构的核心,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这些早期的公共领域逐渐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转到了政治领域。据此分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应始于
A. 维新变法时期
B. 清末“预备立宪”
C. 辛亥革命前后
D. 新文化运动期间
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克伦斯基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15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文章。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
A. 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为“先生”
B. 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 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
D. 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新闻
英文中电视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电视节目最终打破国家间界限,实现全球性的传播的条件是
A. 第一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 第二次科技革命,无线电技术
C. 第三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技术
D. 20世纪70年代,多路、卫星传播技术